详情

中国精神系列—抗震救灾精神

北京时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截至9月11日,已造成93人遇难,25人失联,400余人受伤,5万余间房屋损坏,受灾人数达11万余人。

9月5日,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明确要加强震情监测,防范发生次生灾害,妥善做好受灾群众避险安置等工作。并请应急管理部等部门派工作组前往四川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积极配合地方开展工作,尽最大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图 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界面

此次泸定地震,不禁让人们回想起,十几年前那场同样发生在四川的地震。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14年过去了,地震灾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映秀的新街,游人如织;汉旺的校园,生机盎然;羌寨的农家乐,生意兴旺;北川的工业园,机声隆隆……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砥砺下,我们取得了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创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我们经历了灾难的创痛,更在灾难中铸就了不屈的精神,凝聚了无尽的力量。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前进道路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锐意进取,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2008年5月14日,四川,解放军逆着人流进入灾区。(图源:凤凰网)

《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

《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是作者关仁山在掌握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先后采访了唐山志愿者、深入灾区的记者、唐山地震孤儿等各种人物,选择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中闪耀着生命光辉的感人事迹,写成的一部“对比式”的报告文学。2010年10月,本书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汶川故事——“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诗报告》

《汶川故事》是梁平为5·12大地震灾后重建做的一次精心记录。作者讲述了一个一个的灾后幸存者、重建者的小故事,用长诗形式将这些小故事串联起来,分为“序诗”“梦断五月”“梦醒四川”“梦想成真”“尾声”几个部分,艺术展现了这场大灾难后,国人团结互助、重建山河的顽强精神。

《地球颤抖——地震》

本书从与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入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地震的类型和危害,以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的成因,介绍了全球地震的空间和时间规律。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实例进行了具体介绍,并加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随后介绍了地震前兆、地震预报的难点及相关进展,我国防震减灾对策,最后介绍了部分地震防护知识,希望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地震知识、防御地震灾害。

《地震自助读本》

本书对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理念、地震灾害的特点、救援策略、救援技术、后勤保障和救援行动以及对地震后的卫生防疫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地震发生前的征兆,发生后的自救与救援的措施,介绍了各种常见的传染病的防疫与治疗方法;结合民间对地震的认识,总结出了简单实用的防震口诀。该手册为我国各类灾害救援与灾后的疾病防治提供了一部实用教材。

《地震自救与互救——应急避险自助救护大全》

地震来了怎么办?如何逃生自救?如何相互鼓励与救助?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地震自救与互救的基本常识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朋友们在遭遇地震时能更好地拯救自己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