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主题书单】艺术之美,照亮心扉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看到一部唯美的电影悲伤落泪,看到一张精美的画作深受震撼,当你的灵魂被艺术作品打动的时候,你也就成为了一个更纯粹,更澄澈的你,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它让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在艺术的涤荡中,变成了更优秀的自己。

本套书单将带您走近艺术天地中,让美好的艺术作品,照亮你的心扉。

 01

油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第一次发光发热,得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艺术家用手中的画笔为广大劳苦群众发声,创作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

2007年,徐悲鸿作品《放下你的鞭子》在香港拍卖,最终以7200万港币成交,创下了拍卖天价。这幅画是徐悲鸿在抗战初期创作的,画中是一个身穿蓝衣的女子,手执红色丝巾,面露悲戚,她后面站着一大群人围观,神色各异。

《放下你的鞭子》一开始是一部街头短剧,当时,中国大片国土惨遭日军蹂躏,千万同胞被迫流亡。剧作家陈鲤庭看着难民沿街讨饭,卖儿卖女,感到无比悲痛,愤而提笔写下《放下你的鞭子》这部短剧。

这部戏频频激起观众浓烈的爱国之情,观众看完戏以后久久不愿离去,和演员一起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不少有志之士也是在这部剧的启迪下,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

 02

《怎样鉴定书画》是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名作,将一切可以说明鉴定问题的实例罗列出来,最后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出它的规律,对书画鉴定很有帮助。

我们今天所提出的书画鉴定之学,是试图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书画的真伪、高低、精粗、美恶,来为文物和博物馆工作以及美术史研究打下比较有据的材料基础。

至于评价作品的艺术高低和精粗美恶,固然是鉴定工作中的一部分,但是分辨它的真伪,更是这项工作的第一关,所以现在所要讲的,着重在这一方面。

有不少人把鉴定书画看得很神秘、很玄妙,认为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问。其实不然,我认为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会的。

举日常生活中浅显的例子来说吧: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他的特点,如果是我们的熟人,一听发音,便知道他是谁;又如写字,每个人也有他的特点,相处久了,一看笔迹也自然知道是谁写的。

……

 03

著名篆刻学家韩天衡先生关于中国篆刻史和篆刻文化的集大成的著作。

篆刻印章,在它初降人间时,定字为“鉨”(玺),秦皇统一六国,法定“玺” 的称谓由它独占,官吏庶民一概改为“印”。

艺术的印章,其初发源于实用。《周礼•掌节》载:“货贿用玺节。”《后汉书• 祭祀》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这类史料透露了一条明白无误的信息:华夏古国自进入阶级社会,面临“诈伪渐兴”的复杂局面,政经事繁,“口说无凭”,就促使社会创制一种具有凭信性质的物件,用来“以检奸萌”。

……

 04

尽显张大千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经验体会,辑录山水、花鸟、人物画课徒画稿。

所谓山水,就是西画及摄影的风景。国画中山水的境界最为重要,然而也要笔墨来辅助。有了境界,但是没有笔墨,或者有了笔墨,但是没有境界,也就成不了名画。

郭河阳论画,要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他所谓可以观的,是令人一看这张画,就发生兴趣,要一看再看,流连不舍。第二步就想去游玩游玩,第三步就联想到,这样的好地方,能够搬家去住才好呢!这样的山水才算够条件了。

有些人说中国山水画是平面的,画树都好像是从中间锯开来的,这话绝不正确。中国画自唐宋而后,有文人画一派,不免偏重在笔墨方面,在画理方面,比较失于疏忽。

如果把唐宋大家名迹来细细地观审,那画理的严明,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简直是体会无遗,董源画树,八面出枝,山石简直有夕阳照着的样子。

……

 05

重访作为“美术评论家”的傅雷。

对于傅雷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傅雷的翻译观研究,二是关于傅雷的文艺思想研究,三是关于傅雷生平及其独立人格的研究。

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可以对应于傅雷的三种不同形象:“翻译家傅雷”“文艺理论家傅雷”和“殉道者傅雷”。无论哪一种形象,在傅雷身上都是恰如其分、实至名归的。

根据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杨绛先生的回忆,她和钱锺书在上海的时候,经常陪傅雷招待一位法国的朋友,钱锺书注意到傅雷当时所用名片背面的一行法文,意思是“美术评论家”。

与此身份相匹配的是他留下来的美术评论文字,如:1930年写于法国巴黎、后邮寄回国发表在《东方杂志》的《论塞尚》,发表于1932 年10 月《艺术旬刊》第一卷的《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等等。

……

 06

本书以图文并茂形式介绍西藏擦擦产生、演变的历史、分类、制作工艺等。

我第一次见到“擦擦”,是在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中。当时,我被这些只有方寸大小、却精美无比的宗教物品震住了。从指甲盖到巴掌大小的一个个脱模泥塑,竟有成千上万种图案,哪怕只有一两厘米,却也能从小小的浅浮雕佛像的眉眼间传出神来。简直太神奇了!

所以,当我看见路边那堆得小山样的精美古旧的玛尼石和擦擦,我只敢无限留恋地看了又看、毫不吝惜地用昂贵的正片胶卷拍照,却完全没有将它们据为己有的念头。

但是,人性的弱点最终体现在我身上。记得那是在昌都的强巴林寺外,我和好友巴桑一起转玛尼堆,在一座擦康里,我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高5 厘米大小的泥擦擦。看见它,我走不动路了。

怜香惜玉的巴桑见我那副样子,顿生同情,不惜犯忌地对我说:“我来拿吧!我是藏族人,不会有太重的惩罚的,再说,我们是拿回去供奉,又不是拿去卖钱,主人会原谅我们的。”

……

 07

从一张纸,到一首诗,到一件书法作品。

书法是纸上的太极,无动不舞,无往不复,一笔一画都是力量的出生、推衍与回收。

书法的天机如太极,只是一阴一阳的起承转合,却包含了四季的轮回、晨昏雨晴的变化,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

想在写字时更好地体会流淌在笔墨之中的灵动气韵,要先理解书法的种种境界再提笔,从磨墨前的倒水开始,用水滴细注,水在砚台凝聚成珠,就像全神贯注的心灵。

就像宋末元初时期的大书法家赵孟頫,写字自带一种天生的贵气,一切喜怒哀乐、愤懑都可以被他写得雍容华贵,他的高贵优雅就来自写字的心境,像薄薄一层白纱,无风自动。

但赵孟頫的优雅不免也成为一种束缚,真正可以做到笔随心生的,还是王羲之。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对其评价,随着心境不同,写字的内容不同,王羲之皆有不同表现。

……

 08

以独特的视角,透过写文艺人物而演绎历史。

董斐同志在已出版他的评论专著《图书评论集》、《艺苑探微录》和《西部传奇精粹》三本书之后,又在退休多年,仍笔耕不辍,即将付梓出版他的新著《文艺名人之间》,这部洋洋40万字的大作,令人为他的新成果而欣喜。

他在视力不佳的情况下,依然不懈追求的精神让我感佩不已!我和他是老相识了。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在新疆大学中文系任教,他是《图书评介》杂志主编,曾多次向我约稿,我在该刊发表过一些书评文章。之后,我们经常交流读书心得,谈论文艺评论问题,交往密切,友谊日深。

19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我曾在他主持的“文学名著阅读辅导系列讲座”中主讲过小说《红楼梦》。当时,自治区领导的重要讲话、报告均出自于他的手笔。他后任《西域艺苑》主编,刊物一跃成为中国大众文学五大优秀期刊之一。

……

“老一辈画家的画,你可以在技巧上接近,却无法在情感上超越。”

——《百年中国油画名作十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