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影映中国 | 文旅系列资源推荐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勤奋的中国人用无限的创造力在历史长河中建起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

我国自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已有无数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问:这些文化古迹你都去过吗?

今天小编与您一起穿越历史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观看精彩影片。

紫禁城的传说

世界文化遗产小分享

北京故宫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被称为紫禁城,居住过明清两代24位皇帝,统治中国长达491年。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四象、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位置永远不变,因此成为代表天帝的星座。因此天帝居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紫宫”。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天帝是至高无上的,而人间的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也是至为尊贵的。所以皇帝所居住的地方被比喻为”紫宫“

《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皇帝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保障自身的绝对安全,其居住的宫殿是外人绝对不能涉足半步的禁区。

故宫平面呈长方形,整个宫城被10余米高,3428米长的高大城墙所环绕,城外是52米宽,4米深,碧波荡漾的筒子河。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四角是四座设计精巧,亭亭玉立的角楼。

故宫位于北京城中心,布局依据《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建筑在北京城南北长八公里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古都北京是元明清三个王朝的建都之所。元时称大都,已建有辉煌壮丽的宫殿。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腐朽的蒙元王朝,元顺帝北遁草原。踌躇满志的朱元璋为向天下昭示一个崭新王朝的诞生,将国都定在江南六朝古都的金陵,是为南京。并下令大元帅徐达率军将元大都城内的元代宫阙拆除,以示灭其王气。并将大都改称北平,意为北方边疆安定,不受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又派很有谋略的四子朱棣前往镇守,封为燕王。因朱元璋的长子皇太子朱标早于其父病故,朱元璋驾崩后由朱标的长子,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即建文帝。朱棣不满,遂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后其统帅的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位,改元永乐,即明成祖。因江南士大夫与朱棣心存芥蒂,貌合神离,且南京偏安东南一隅,不利于天子对全国的统治,加上他留恋自己的“龙兴之地”——北枕燕山,西靠太行,东濒渤海,南瞰中原的北平。所以朱棣即位后不久即下诏将北平升为北京,以示其打算迁都北京之意。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征集全国著名工匠10多万名,民夫100余万,从湖广、江西、浙江、云贵川等地采集木料;山东临清烧制墙体所用澄泥砖;苏州烧制殿内铺地“金砖”;北京房山开采汉白玉……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18年(1420年)腊月,历时14年时间北京紫禁城终于建成!永乐19年(1421年)正月,朱棣率百官正式由南京迁都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维护和修缮,古老的宫殿焕发了勃勃生机。故宫,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珍藏着近100万件珍贵文物的宝库,成为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的一个缩影!影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影片推荐

我在故宫修文物

该片讲述了古老故宫深处,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文物修复技艺的薪火相传,人与物的相互陶冶、丰润与传承,呈现文物医生和他们的文物复活术的故事。

秦俑神话

世界文化遗产小分享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4年2月,几名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发现。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8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礼记·中庸》中说“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事死如事生,是中国古人灵魂不灭的观念下的一种埋葬理念。古人认为,生前所拥有的,在另外一个世界也要拥有。在这种观念下,历代帝王的陵园基本上都是按照其生前的都城形态来设计的。在地上有拥有很多的建筑,还埋葬着很多的陪葬物。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陵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陵园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

皇帝

中国上古时期有三皇五帝,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秦王嬴政统一了中国,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便将“皇”与“帝”合并,创造了“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从此“皇帝”便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秦王嬴政也成为了第一位皇帝,自称为始皇帝。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历史背景

古代奴隶制度下盛行着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作——人殉。

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王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5千余人。

武王伐纣,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的方式。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以俑殉葬的典型。

秦始皇兵马俑中有人物、马匹、战车。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

兵马俑的造型源自生活,制作手法细腻,人物形象生动,风格浑厚,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精湛的制陶工艺。同时还为后人了解当时军队编制,着装特点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头了解人物等级

高级军吏俑也就是将军俑,头戴鹖冠;

中级军吏俑头戴双板板冠;

低级军吏俑则头戴单板板冠;

一般士卒大都束发挽髻,不带板冠。

鹖:两只褐马鸡争斗起来后,不到斗死不会停。因为它非常勇敢,善斗,不怕死。于是就用它的形象作为一种做冠的形式,叫做鹖冠。用以激励将士,直往赴斗,虽死不置。

俑人的雕刻非常细腻,每一个发丝、表情、姿态、服装的纹理都是如此的清晰。

趾高气昂的将军

将军额头上的抬头纹体现出人物的年龄,发福突起的肚子,讲述了将军的地位和富足的生活。将军身材高大,手指翘起,正所谓趾高气昂。

立射俑

位于阵列前方,面貌稚嫩,年纪较轻,身材消瘦,衣着轻便。他规范的持弩动作,展示出当时高超的技术水平。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

骑兵俑

骑兵俑的铠甲比步兵和车兵的甲衣短,长度仅及腰际,双肩无护肩甲,这样便于骑马和操持弓弩。上衣为窄袖口,双襟交掩于胸前,长度及膝,这样抬腿上马比较方便。

秦始皇兵马俑原本颜色是非常鲜艳的,但是出土时有一些颜色已经脱落,还有一些由于出土后被氧化颜色瞬间消尽,只留下了一些痕迹。

考古学家通过对出土陶俑的初步统计和分析得知上衣的颜色有粉绿、朱红、枣红、粉红、粉紫、天蓝、白色、赭石色等,领、袖、襟边等处还镶着彩色边缘。裤子的颜色一般为粉绿色,还有红色、天蓝、粉紫、白色等。

通过对陶俑身上色彩的分析,可以大体了解秦俑各种服装色彩的特点,为研究秦代的服色及军服装备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如此庞大的工程,如此多的兵马俑,先人们是如何制作的呐?

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系统。

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袁仲一(首任秦兵马俑考古队队长)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的国史节目《国家记忆》中介绍说:“是从下部往上逐渐组成做起来的,先做一个脚踏板,脚踏板上面塑出双脚,在双脚的基础上做出双腿,然后再塑出躯士,躯士再用泥条盘筑法那么搞起来的,然后接上双臂。头部和手是单做的,做完好以后呢插接到头上的。手也是插接到两个袖管里面。”

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帝,留下了一连串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传说。兵马俑的出现,更加增添了这位始皇帝的神秘色彩,同时新的传说也随之孕育而生。

徐福东渡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队人马在泰山封禅刻石,又浩浩荡荡前往渤海。抵达海边,秦始皇登上芝罘岛,纵情游览。只见云海之间,山川人物时隐时现,蔚为壮观,尤令秦始皇心驰神往。这种景象,本来是海市蜃楼,但方士为迎合秦始皇企望长生的心理,将其说成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乘机给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长生仙药。秦始皇大为高兴,随后根据徐福的要求,派童男、童女数千人随他出海求取仙药。他本人也在此留连忘返,等候徐福佳音。然而,等来的只是徐福空手而归。徐福自称见到海神,海神以礼物太薄,拒绝给予仙药。对此,秦始皇深信不疑,增派童男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师、谷物种子,令徐福再度出海。秦始皇则不肯离开,一直等候3个月,不见徐福消息,才怅然而回。

其后几年中,秦始皇又派燕人卢生等入海寻求仙药,也是一无所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再次来琅琊。当年徐福入海寻找仙药,已经九年过去,一直未来归报。当即派人传召徐福,徐福连年航海,耗费很大,担心遭到重谴,奏告秦始皇:“蓬莱仙山确实有仙药,出海时常遇大蛟鱼阻拦,所以不能到达。请派弓箭手一同前往,见到大蛟鱼用连弩射击。”秦始皇下令入海时带足渔具,自己也准备了连弩。海船由琅琊起程,航行数十里,经过荣成山,再前行到芝罘时,果然见到大蛟鱼,当即连弩齐射,大蛟鱼中箭而死,沉入海底。秦始皇认为此后当可无虞,又命徐福入海求仙药。这次,秦始皇再也等不到徐福音讯了。当年秦始皇病死于沙丘(今河北世鹿东南),而徐福“得平原广译,止王不来,”一去再也不回了。

《三辅故事》记载

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

影片推荐

神话

该片以秦朝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旷世爱情。

土楼的古老记忆 

世界文化遗产小分享

2008年7月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躲避战乱、饥荒等原因被迫南迁。

关于客家人《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客家人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经历千辛万苦的他们深刻体会到面对困难要依靠自己人的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才能渡过难关。他们以本姓本家人聚居的方式建筑住宅,因为客家人大多在偏僻的山区,难免会有豺狼虎豹、又逢乱世,因此他们营造了“抵御性”的住宅,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分布于福建和广东两省,总计二千多座。龙岩市境内的永定土楼,漳州市境内的南靖土楼、华安土楼 、平和土楼 、诏安土楼、云霄土楼、漳浦土楼以及泉州土楼等。

南靖土楼↑(“四菜一汤”)

建筑特点

土楼是大型民居建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最厚处1.5 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般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 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

土楼结构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也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福建土楼现存圆楼、八角楼、纱帽楼等三十多种各式土楼,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栏杆式”、云南“一颗印”,并称汉族五大传统样式住宅。福建土楼的结构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内有环,通风、采光、抗震、隔音、保温、防卫等功能。

为了抵御外敌,建造了适合固守的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土楼,牢固耐用的土楼外墙,神奇的洞口防卫,神秘的传声筒与地方通道,以及牢固严密的防卫体系。土楼的结构能够均匀的承受各种负荷,外墙厚一至二米,而且底部最厚,越往上越薄越往内倾斜,形成像心状。在地震而有裂缝后,它会自动愈合。除此之外,一二层没有设有窗户,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而上面的窗户因为外墙较厚,有些仅仅是开凿了一个洞,而这些洞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作为射击孔来防御敌人。当大门闭合时,土楼将自动生成牢不可破的堡垒。现如今,那些防御设施依然有科研价值。

电影《古田军号》在南靖土楼田螺坑景区的文昌楼取景拍摄。2000多名土楼原住民及外国友人担任群众演员,现场张灯结彩,鼓声阵阵,一条170米长的巨大板凳龙在土楼中舞动。

板凳龙, 是起源于河洛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普遍存在于我国南方各省市的年度盛大活动。村民们把一节节的板凳钻孔链接,一户一节,组成板凳长龙,可达两百多米长,非常壮观。

2008年春节,中国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的“板凳龙”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福建土楼在20世纪60年代的冷战时期,被美国误为核弹发射井,虽经过20年的研究,用间谍卫星拍下无数图片(土楼的俯视图),但仍无法了解上千个“核弹发射井”中的“机密”。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证实“核弹发射井”是福建南部居民世代居住的土楼。

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独特的建筑形式吸引了无数人,土楼文化也已走向了世界。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有一栋灵感源于土楼的大学宿舍。该宿舍整体看上去更像一个小世界,中间是露天的中庭,方便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这个建筑是丹麦建筑师Lundgaard和Traneberg Arkitekter作品,当年还夺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奖。

影片推荐

古田军号

该片以古田会议为背景讲述了青年革命领袖毛泽东带领红四军面对重重磨难,坚守信仰,坚持不懈探索革命真理与出路的非凡历程。

故宫、兵马俑、土楼它们只是众多奇迹中的代表。它们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如今,我们继承祖先勤奋的传统美德,继续用双手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

以上影片可登录

雅乐经典视频数据库

http://syyy.yalejy.com

搜索片名免费观看

“雅乐经典视频”数据库是一套功能强大的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数据库拥有电影、电视剧、动漫、综艺、体育、经典回顾等栏目,满足不同用户的观影需求。点播系统支持PC端和移动端播放,用户在观看时不用下载客户端,支持H5播放。全面实现蓝光高清影音流畅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