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秋季首个节气。
立秋,是揪着最热旬的尾巴来到我们面前的,依然承袭着暑热的本色。虽然谓之“秋”,但立秋却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清代《清嘉录》:“自是(立秋)以后,或有时仍酷热不可耐者,谓之秋老虎。”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为至,揫(jiū)有聚集之意,在这个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万物转为收敛状态。
立秋这天,古人有很多习俗来专迎秋天的到来。据《礼记·月令》记载,在周代,“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不仅举行祭祀秋神的仪式,同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
《后汉书·志·礼仪中》则提到,在汉代,“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皁领缘中衣,迎气于白郊”,仪式结束后,百官再换绛色朝服并穿至立冬;
到了宋代,据《梦粱录》记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这时,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以寓报秋意。
立秋·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
古人们会在立秋这天吃秋桃,并且把核留起来。待到除夕之夜,他们便把桃核丢火里,相信这样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晒秋”。
我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开始出现凉风、白雾这些昭示着凉爽的现象。
实际上,大多数人在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感觉到很闷热。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虽有差别,但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依然酷热,我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天气虽热,但是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说文解字》说:“秋,禾谷熟也。”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
不过,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这个时候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立秋·诗词
秋天启幕,随之而来的秋日美景,往往会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灵感所在、素材之源。
无论是司空曙的“暗入蝉鸣树,微侵蝶绕兰”,还是武衍的“水花香弄晚风清,閒立梧桐看月生”,无论是范成大的“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还是白居易的“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都能令人感受到在秋意初来的夜晚,放空自我的一种宁静,以及悠然自得的一种心境。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余。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立秋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
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
且对西风贺立秋。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