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广阳新春文化专辑】视频欣赏之“牛”年将至话春联

欢天喜地迎新年

喜迎新年

“牛”年将至话春联是广阳区“两节”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广阳区文广旅局主办,广阳区群众艺术馆和广阳区公共图书馆联合承办。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春联介绍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贴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折叠。

春联发展

春节贴春联的中国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贴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大臣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毫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推崇,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推崇,才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贴法

春联,如果按尾字区分上下联则有:

一,上下同仄收尾,如春联“一顺百顺事事顺,千好万好年年好,”把握语境才能区分上下联。

二,上下同平收尾,如春联“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池中莲藕,握红拳打谁,”弄明白语序才能区分上下联。

三,上平下仄收尾春联“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错了,”弄明白联语逻辑关系才能区分上下联。

四,上仄下平收尾春联“祖国山河壮,神州景物新,”这是上仄下平收尾对联,但这种对联区分上下联不能单靠平仄。

古代神话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茶、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茶、郁垒。

于是中国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视频欣赏

我们组织策划了以讲解春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著名春联举要以及春联书写展示,选取征联优秀作品,进行书写,为中国加油,为人民喝彩。讲解人:廊坊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杜智;书写展示:廊坊市楹联学会会长刘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