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国学经典 |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偷梁换柱”

经典故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

秦始皇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连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传达秘诏,立扶苏为太子。当时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是宦官头儿赵高,赵高早有野心,看准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故意扣压秘诏,等待时机。

几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广宗县境)驾崩。李斯怕太子回来之前,政局动荡,所以秘不发丧。赵高特此去找李斯对他说:“皇上赐给扶苏的信,还扣在我这里。现在立谁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决定。”狡猾的赵高又对李斯讲明利害,告诉他:“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那个时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稳吗?”

一席话说得李斯果然心动,二人合谋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杀了蒙恬。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今后的专权打下基础,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典故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真可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