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国学经典 | 三十六计之关门捉贼

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才能捉住进来的小偷。比喻对小股敌人采取围歼的战术。

“关门捉贼”案例

公元199年,冀州的袁绍包围了幽州的公孙瓒,公孙瓒数次突围,都败下阵来,只得退回城里。为了有效抵御袁绍的进攻,公孙瓒下令加固工事,在城墙周围挖了10条壕堑,在壕堑上又筑起10丈高的城墙。同时,他还囤积了300万斛(音:狐,一斛约为5斗)粮食。

这之后袁绍连续几年攻城,都无功而返,袁绍一怒之下,动用全部兵力加紧围攻。公孙瓒见情况不妙,急忙派儿子杀出重围,去搬求救兵。后来,公孙瓒的救兵来到,他派人送信约定,以举火为号,然后内外夹击袁绍。谁知,送信的人一出城就被袁绍的部下抓获,得知了公孙瓒的计谋,袁绍便将计就计,按其约定时间举火,公孙瓒果然中计,领兵出城接应救兵,却遭到袁绍布下的军士伏击,大败后逃回城里。

袁绍乘胜在城墙外挖地道,直达守城的中央。等一切准备充分,袁绍一声令下,大批袁军仿佛从天而降,对公孙瓒的军队发起猛烈的攻击,公孙瓒精心设计的防备倾刻瓦解。公孙瓒见败局已定,杀死自己的家眷后,自尽而亡。

“关门捉贼”计名由来

“关门捉贼”是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其义不言自明。它与另一民间俗语“关门打狗”的意思相近。后来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这种小智谋移用于战争,便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在军事实践中,它与军事家和军事指挥员们常讲的或常用的围歼战、口袋阵等大体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