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贼擒王: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住要害。
“擒贼擒王”的经典故事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奉明成祖旨意七次远洋航行。前三次船队抵达印度半岛西南海岸,后四次远及波斯湾和非洲,郑和凭借其果敢与睿智化解了航行中的数次危机,其中“平定锡兰”最为著名。
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率领舰队载着珠宝及土产等准备到海外去恩威并施。抵达了锡兰后,郑和及随员参拜了一间佛寺,布施了许多金银、丝织等物,又立了一座刻有三种文字的纪念碑。但有些侨居本地的中国人向郑和申诉说国王亚烈苦奈儿很歧视中国人,经常虐待来此礼佛的中国僧人。郑和为了要解决此问题,特派人晋谒国王。
国王见了晋谒的人后,就想到要给郑和施下马威。他假意邀请郑和入城见面,倾全国所有士兵五万人,意图乘机将他扣留并勒索财物。郑和察觉出国王的阴谋诡计,便将计就计,决定一面答应入城,乘对方的军队倾巢而出,后方空虚,以二千精兵轻装绕道袭击王城,一面在中途埋伏大军,将敌军拦腰截击。国王把军队调遣好,在宫中等候捷报,不料王城突然发生骚动。原来是郑和的军队已破城而入了。
城内实力空虚,毫无抵抗能力,国王很快就被郑和的军队俘虏了。开到中途的五万军队得知王城被袭,连忙回军救援,又被郑和的伏兵切为几段,结果全军被杀得大败,锡兰国王从此改变了对明朝及其侨民的态度。
“擒贼擒王”用计锦囊
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七寸是蛇的致命之处,打了七寸,这条蛇也就一命呜呼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
在军事上,擒贼擒王,是通过捕杀敌人首领、摧毁敌方的指挥部以迅速消灭敌人的一种计谋。兵家们认为,贼王是敌人的“主心骨”,仅仅击溃了敌军也算不了什么胜利,让“贼王”跑掉,无异于放虎归山,而擒住了贼王,就会使敌人陷于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