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国学经典 | 三十六计之隔岸观火

隔岸观火:意思是隔着河看失火。比喻置身事外,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救助,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隔岸观火”案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武艺高强的人叫卞庄子。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庄并在旅店住了下来,听到有传闻说当地有两只老虎经常出来伤害家禽,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卞庄子遂携带了一把寒光闪闪的青铜剑,决定去为民除害。

旅店里有个小伙计见状也要同去, 两人走到一个山谷里,忽然看见一大一小两只老虎正在吃一头牛。见此情形,卞庄子拔剑就要冲上去,小伙计却说:“大哥,不要性急,你看它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牛,但吃到最后,它们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必定会互相厮咬起来,从而两败俱伤。这时,你再冲上去对付受伤的老虎,不就比同时对付两只健壮的老虎省力得多吗?”

卞庄子连连点头,两人就在树丛里隐蔽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斗得旁边的石头乱滚,尘土飞扬。 

渐渐地,小老虎支持不住了,咽喉处被大老虎咬破,便死去了。大老虎也遍体鳞伤,倒在地上动弹不得。这时候,卞庄子猛扑过去,一剑就刺中老虎的要害部位,老虎长啸一声就断气了。

“隔岸观火”计名由来

本计名最初见于唐代僧人乾康的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其思想则最早见于《战国策·燕二》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蚌张开壳晒太阳时,长嘴鸟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互相争持不下,结果一起被渔翁捉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