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取与,贵分晓,
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
已不欲, 即速己。
译文
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不可含糊。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广结善缘,与人和睦相处。
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要托人做事),先要反省问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我愿意吗?”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
启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汉语成语,出自于《论语·颜渊》,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故事
【孙叔敖与两头蛇】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长有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他哭着回家。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它,害怕离开母亲死去。”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他的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做好事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国相,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人就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