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
有声朗读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有声朗读栏目。今天,我们将为您带来一个经典的故事——《盲人摸象》。这个故事或许我们都听过,但它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却值得我们反复思考。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故事的讲述,去探寻那些我们或许曾经忽视的细节。
现在,让我们开始《盲人摸象》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故事背后的智慧。
知识点提要
01 故事出处
最早出处
《大般涅槃经》:“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杆;其触脚者,言象如木白;其触背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演变过程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有僧问:‘众盲摸象,各说异端,忽遇明眼人又作么生?’”
由此,概括出成语“盲人摸象”。
02 典故寓意
盲人摸象指的是众盲人摸象体的一部分,因而各执异说,用来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而固执一点,乱加揣测。
该成语说明认识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当只听到或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时,不要自作聪明的胡乱猜测,只有对事物全面的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03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盲人摸象用来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而固执一点,乱加揣测;在句中多作“如”、“好像”一类词的宾语,也作谓语、定语。常跟“似”、“般”一类词结合成词组。
运用示例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于是所见的人或事,就如同盲人摸象,摸着了脚,即以为象的样子像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