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每日一学 | 电子书阅读:不理朝政的汉相

不理朝政的汉相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智慧和谦逊的故事,它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当时的皇帝是汉惠帝,围绕他手下杰出的大臣曹参。他们之间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被后人称为“萧规曹随”。

这个故事反映了西汉初期的政治现状,也体现了萧何和曹参两位相国的智慧和谦逊。他们都尊重先帝的意志,不擅自改变法令制度,也不追求个人名利。他们以法治国,以德服人,使天下安定团结。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历史人物

曹参(?—公元前189年),字敬伯 ,生年不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

初仕秦朝,起家沛县狱掾。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参加沛县起兵。身经百战,反秦灭楚,屡建战功,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定都长安后,论功行赏,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出任齐国丞相,辅佐齐王刘肥。汉惠帝即位,继任萧何为相国,秉承“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理论基础。

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曹参去世,谥号为懿。

萧何

萧何(?-前193年),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

萧何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辅佐沛公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起到重要作用。楚汉之争时,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士兵、粮饷,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建立后,担任相国,史称“萧相国”,册封酂侯,名列功臣第一。他采摭秦朝六法,制定实施《九章律》。主张无为而治,采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辅佐汉惠帝。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去世,谥号“文终”。

汉惠帝刘盈

汉惠帝刘盈(前211年—前188年),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嫡长子,西汉第二位皇帝。

刘盈年少时颇遭劫难。楚汉战争期间,曾与母亲吕雉被俘虏于项羽军营。六岁被册立为皇太子。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去世,十六岁的刘盈继皇位。刘盈为政宽仁,在位期间,制定和推行了有利于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措施。在经济方面,继续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在思想文化方面,先后以萧何、曹参为相,尊崇黄老之学,重因循而少改作。刘盈还废除了“挟书律”,使得思想文化的发展摆脱了限制,各种学说和思想也逐渐活跃,受到压抑的儒家思想重新开始传播,为以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在外交上,继续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维系与南越关系,立东越摇为东海王。

刘盈在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促使西汉初年的经济继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其在位期间,国内安定,边境和平。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在未央宫去世,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安陵。

故事阅读

汉朝刚立国时,因为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当时担任宰相的萧何于是顺应民意,鼓励人民积极生产,发展农桑,并立下详细的规章制度,国力得以逐渐恢复。曹参原本和萧何是好友,对于萧何的才能心中暗服,被外放齐相时就全力推行萧何所定的规章,辖内七十余座城都气象一新,政绩斐然。

惠帝二年,萧何去世,临死前力荐曹参为宰相。曹参当上宰相后,所有的事务依然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清静治民。一些朝臣看他似乎无所作为,就向汉惠帝参奏他因循苟且,惠帝也疑心曹参不治理国事。曹参反问惠帝说:“陛下觉得自己和高祖皇帝比,哪一个更圣明英武?”惠帝说:“我年纪还未到加冠,阅历也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说:“那陛下看我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惠帝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正确。高祖皇帝从布衣起家,南征北讨平定天下,是有大智慧大勇毅的。而萧何丞相制定的法令已经明确颁布,初具规模,而且在民间实行已经初见成效,受到万民赞颂。现在我做丞相,只要能够恪守职责,遵循旧章,承继旧业,就已经成功了。如果贸然推翻已经实行多年且成效斐然的旧法,必然会导致上下混乱,不得太平。”惠帝恍然大悟。

漫画阅读

扫描二维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