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书香作家汇|梁晓声:一个时代的代言人

原名梁绍生,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祖籍山东省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政协全国第十、十一、十二届委员会委员。2019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23年1月,被评为《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度影响力人物”年度文化人物。

他是一代人的欢乐悲苦的代言人

他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

笔耕不辍

01

------

从军团战士到著名作家

梁晓声祖籍山东省,父辈当年随着乡亲们“闯关东”来到了东北。他出生在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很长一段时间从未离开过这座城市,直到1968年,高中毕业的他,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在北大荒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

由于擅长写作,梁晓声很快脱颖而出,被批准参加了全兵团的文学创作培训班。那时,他创作出了小说《向导》,发表在当时的《兵团战士报》。1974年,复旦大学的一名老师到兵团招生,梁晓声最终得以就读复旦中文系。

一直以来,梁晓声因为“知青文学”知名,但在写作的头两年,他几乎没碰过这个题材。后来《北方文学》来组稿,负责人又是他的知青战友,主题是关于“北大荒”兵团知青写兵团的稿件。在这个情况下,他写了《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其中,《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被许多读者认为是梁晓声的一部重要作品。书中描写了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李晓燕、王志刚和梁珊珊等人征服“满盖荒原”、战胜“鬼沼”的故事,格调高昂、豪迈,洋溢着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激情,获得了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出名后,许多知青给梁晓声写信,想看有关当年的故事。尽管也有其他写作上的想法,但梁晓声还是觉得要先圆了“欠他们的一个梦”。后来又有了《年轮》《返城年代》等作品。

02

------

时评与文学:两支笔写作

古今中外的作家,大多是“两支笔写作”,几乎没有哪个是只写诗或只写小说。梁晓声也是如此,小说之外,他写了为数不少的评论,涉及就业、教育等方面,文笔犀利。

他写的时评里,更多的是跟文史有关,由于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有一些涉及社会现象的,后来就变成了提案。

“社会时评可能更在于是一种当下态度,非常具体;而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戏剧,则可能是对‘人性’永恒主题的不断诠释。”所以,对梁晓声来说,无法说在哪种类型的写作上更有优势,“这是两类文体,写作标准几乎完全不同”。

03

------

对话习近平总书记

梁晓声于2015年4月参加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与习近平总书记有个简短交流。梁晓声在一采访中谈到这次交流:

总书记对梁晓声说的第一句话是:“晓声,我跟你笔下写的那些知识青年是不一样的。”“我这个人是要求自己压力越大,意志要越强。” 

站在梁晓声旁边的王安忆说:“晓声也是那样的人。”总书记就笑了。梁晓声说:“我认为您是有两个故乡的人,书籍是您的第二故乡。”然后,总书记就说了那句话:“希望文艺家要使我们更多的青年也都有精神上的故乡。”这话其实是包括文学在内的全部人类文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推荐

01

内容简介:《梁晓声文集·散文》尽可能全地收录梁晓声创作的散文,其作品立足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着力挖掘和深刻探讨现实与人性问题,剖析复杂的社会矛盾,抉疑发微文化传统,弘扬礼赞美好的心灵与高尚的情操,引导人们实现内圣外王。

02

内容简介:在本书中,作者坚守人文主义立场,深情追忆文学人生,站在不同角度,从世界观与创作、文学与大众、创作与生活、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不同时代的文艺、文学等问题作了多维度的沉思。他执教大学中文课程十余年,与青年学子真诚分享;他重读中西文学经典,与读者、作家探讨文学人生。全书真诚而又深刻,凝聚了作家多年文艺创作的思想精华,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佳作。

03

内容简介: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城市居民的户口本,一律以黄牛皮纸做皮儿,故又称为“黄卡”。工人张广泰家与卖馄饨的黄吉顺家就因为这本黄卡,由原本的儿女亲家变成了仇人。但伴随着时代的大潮,城乡不断融合发展,他们的第三代勇敢地面对家族的宿怨,两家重新结为了亲家。

04

内容简介:1967年11月,四名年轻的红卫兵:赵卫兵、肖冬云、肖冬梅、李建军,满怀革命热情,要“重走长征路”,结果被冰雪冻僵。沉睡三十四年后,他们被登山训练队发现,并在科学家精心布置的环境中醒来,由此发生了一系列精彩的故事。

05

内容简介:《政协委员》凝聚了梁晓声数年的思考和心血,作者以平常心态,不动声色地将一名基层政协委员的良知、角色道义和心系老百姓的灵魂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以原汁原味的故事和人物,以及真切鲜明的个人体验,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文学视角和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