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建筑的骨头,建筑是历史的血肉。小孩有长大成人的过程,建筑也有着粗壮密集的年轮。人的血肉需要被骨头支撑,骨头也需由血肉包覆。建筑和历史也是如此,他们互为表里,无法剥离。行走在各具特色的建筑群里,你能感受到历史的风声从耳边轻轻吹过。
本套书单将带您领略不同风格的建筑之美,走进建筑背后的故事。
01
《甘肃古建筑》
作者:[中] 吴昊 翁萌
中国古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四大体系之一,五千年来,光辉灿烂,独特发展,一脉相传,自成体系。在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因而,积累了大量的极为丰富的优秀建筑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建筑的实践经验、创作理论、工艺技术和艺术精华值得总结、传承和发扬。
封闭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团结凝聚而又富于创造的民族性格,以儒学为主的文化独特体系,创造了中华民族的雄伟壮丽的建筑工程。长期的经验积累,独树一帜,虽经战争的炮火,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外来文化之传入及本土化,但中华民族建筑始终一脉相传,傲然生存下来,顽强发展,独树一帜而不倒,在世界建筑史发展中是罕见的、独有的。
02
《建筑的意境》
作者:[中] 箫默
中国园林是自由式构图,讲究“有若自然”。古人早就说了,园林的精髓在八个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虽然由人工所造,但宛如天地间自然生成的一样。游一座园林,好似见识了真山真水。拿苏州网师园来说,这座园子处处都透着雅趣。中间是一汪水塘,南面是一座假山,水塘四周环绕各种植物,有松柏、桂花、竹子。
园中小径弯弯绕绕,曲径通幽,一步一景。这一步瞥见水塘中的倒影,下一步望见假山上的怪石。这样的园林自然经过了细心雕琢,不然构不成这许多繁复的景致。但所有的景观追求自然,符合自然。
03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
作者:[中] 张驭寰
早在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师就已经有了固定的绘图方法。隋文帝决定在全国各地建造舍利塔的时候,就是先在首都大兴城绘制好图样,派人送到各个地方,按照规定时间统一施工。后来在敦煌石窟中,人们还发现,有的壁画竟然就是建筑透视图,而且看上去都是唐朝建筑的基本式样。
近年来,在世界建筑大师中,流行一种新的绘图方法。把一张总体建筑平面图中的某个具体建筑,画成它的立面图或透视图。形成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三者结合的一张大图。其实这种绘图方法,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过了。
04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作者:[中] 傅熹年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很有意思,如同一个人类经历过孕育、孩提、青春、成熟、衰老一样,它也经历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过程。接下来要为大家讲述的,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长史。大概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这片土地上,就孕育了“建筑”这样一个小小的胚胎,那时,它还没有你现在看到的一个“真正建筑”的样子。
作为母亲肚子里的胚胎,你唯一能区分的是它的“性别”,胚胎是男是女?而建筑在这个时候,也只能区分南方和北方而已。南方因为潮湿的缘故,建筑更多的是架空木构的“干阑”;北方因为寒冷,则更多的需要用泥土做成墙体,来达到保温的目的。
06
《东西建筑十讲》
作者:[中]汉宝德
说到东方,有雕梁画栋的庙宇和宫殿,落水的屋檐总让人浮想联翩;说到西方,有规模宏大的神殿和教堂,刺破天空的塔尖不由得让人心生敬畏。为什么东西方会发展出截然不同的建筑形式?先民们在建筑上又发挥了哪些超然的智慧?
西方大部分人都会以石头作为建筑的根基,他们必须要克服石头的坚硬和笨重,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力和工作技巧,才能很好地使用这些原材料。在以土为根基的东方,也有自己的建筑智慧,但是泥土堆积捡起来的房子,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阵大风或者大雨,就能把它们夷为平地了。这也就决定了土建筑文化一定要发展出砖瓦等更牢固的建筑材料。
06
《造房子》
作者:[中]王澍
在本书开篇,建筑师王澍谈起他常对徒弟说的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所以,为了让象山校园恢复中国传统建筑的诗意,与自然和谐共存,业余建筑工作室决定采用“一半湖山一半城”的模式。象山校区整体建成后呀,甚至还保留了原来的耕地,并以低价出租给了农民。唯一的条件是农民必须用有机种植的方式,不能使用过量农药和激素,不能污染水源、不能破坏耕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