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代,凝神、静气、摒心的手艺,绝对不仅仅是一门技艺、一种生计,它更是一种恬淡、隽永的生活方式。他们常年累月地专注做一件事,无比专注于自己的手艺,外表安静,心里快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
本套书单将带您一起走进手艺人的世界,看看他们是如何身体力行地“守艺”。
01
《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
作者:南翔
居住在深圳松岗街道的文业成,已经年过七旬,是“木器农具制作技艺”,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大家都叫他文叔。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叔是农具厂的一名木匠。说起牛鞅、打谷机、禾桶、秧船、木制步犁、手摇水车,这些曾经农田耕作必不可少的家什,文叔总是滔滔不绝。
改革开放后,随着大量农民“转业”成了工人,农具厂也歇业了。文叔一辈子制作木器农具,对这些东西熟悉又喜爱。他除了为一些零零星星种着闲田的村民修补农具外,还到家家户户去收购闲置不用的木制农具。
02
《求同存艺 : 两岸手艺人的匠心对话》
作者:罗易成
做漆器可不容易,《庄子·内篇·人间世》云:“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漆,在中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漆采自漆树,漆树在中国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湖北、甘肃等地分布较多,尤以湖北恩施州和竹溪县品质突出。由于漆树不成材,所以种植得比较少,现在由于政府引导,漆树种植也慢慢增多。每年入伏前,割漆的师傅天还没亮就要进山,漆树不是一棵挨一棵生长的,师傅们按照标记的位置一棵一棵找这些漆树,在每一棵树上开一道口,再在割口下插一片叶子接住流下来的漆。在太阳照射到漆之前就要收刀,否则大漆会被晒干脱水,“百里千刀一斤漆”,就是形容采漆不容易。
03
《寻找手艺》
作者:张景
在黄河岸边,苪守堂正在给一块晒了四天的羊皮拔毛,这是制作羊皮筏子的必要环节。
羊皮筏子制作工艺并不难——首先,将皮从羊身上整块剥下来,晒上几天,然后将脖子、四肢及屁股等切口缝合、密封,再往里面灌上油、盐和水,以防腐、防漏,最后吹足气,绑上木架子,便大功告成。
西北地区使用羊皮筏子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便有将领“缝革囊为船”,也就是制作羊皮筏子,带领士兵渡河。
04
《手艺》
作者:王向阳
俗话说,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的祖师爷。篾匠的祖师爷是谁呢?传说,这人叫泰山师。他原本呢,是跟着鲁班师学木匠,但他学习不专心,竟偷偷跑到竹林里用篾练起了编织。鲁班师心想,这徒弟不长进,将来成不了大气候,就把他辞退了。但是呢,鲁班师自己虽然技术一流,可一遇到下雨,就得停工,很是不方便。
后来,鲁班师戴上了泰山师用篾编的帽子,就算刮风下雨,也不耽误工期了。鲁班师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我是有眼不识泰山哪!现在,用篾编织的这项手艺,已经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学这个要吃多少苦,只有当事人才懂。
05
《了不起的匠人》
作者:黄乔
王超辉是浙江温州的一位修谱师,他要花上几个月乃至半年的时间,才能修出一本家谱。等到家谱完成的那天,王超辉是最重要的客人,接受整个家族的感谢。
修谱师主要的手艺活儿是活字印刷,把几万个汉字雕刻在木块儿上,从里面拣出族人的姓名,再制版印刷,一套字块儿可以用很长的时间。但有时,人名儿里会出现特别生僻的字,或者生造的字,修谱师没有对应的字块儿。为了方便省事儿,有的修谱师就用字形差不多的字块儿代替。但王超辉从不干这样的事情,他一定要认真刻一个正确的字块儿,再往宣纸上印刷。
06
《匠人本色》
作者:王鲁湘
打造一把上乘的刀需要多久?在普通人的眼里,像这种敲敲打打的类似铁匠的活儿,似乎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在懂行的人眼里,这就像雕刻、绘画、作曲一样,没有年复一年的刻苦,没有超出常人的耐心,是万万成不了器的。
在中国字里面,“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字。里头的“斤”,是一把斧头,代表所需要的工具;外面半开口的框,是一段木头,代表被加工的原料。一把斧头砍进去,就有了一个有设计感的形状,这个工作,就叫做“匠”。做这个工作的人,就叫“匠人”。匠人需要用到手,更需要用到心,一敲一打,一点一划,都是匠人手与灵魂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