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电子书阅读:倒霉的太子老师

说到秦国,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六王毕,四海一。

秦始皇强势,秦军的勇猛,可以说人尽皆知。不过秦国的强盛,都要从商鞅变法开始,商鞅变法才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根基。

今天,我们一起阅读故事,来了解商鞅变法。

历史人物

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公子虔

公子虔(生卒年不详),嬴姓,名虔,战国时秦公子,秦献公之子。曾为秦孝公太子嬴驷之首傅,公孙贾为右傅。商鞅变法时,太子犯法,公子虔受刑。后因犯他法,公子虔受劓刑挖去鼻梁,随后闭门八年不出。孝公卒,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他与老世族等告商鞅十大罪,秦惠文王遂杀商鞅,并且灭其家。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漫画阅读

扫描二维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