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发现生活中的美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这句诗是李清照晚年时写的,

她大病初愈,躺在床上看到外面的风景

只觉得万事万物都有其美妙之处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

也可以试着向李清照学习

多多发现生活中美好

本套书单将带您发现生活之美

01

《一猫两人三餐四季》

作者:[中] 程一

本书独创“手账 小说”的全新形式,用诙谐幽默的文字、可爱治愈的插画,讲述了一对欢喜冤家暗恋成真、双向奔赴的爱情故事。初入职场的潇洒姑娘陈艾,意外邂逅毒舌甲方尚远,在经历项目创意被抄袭、前男友骚扰、造谣诬陷等事件后,两个原本针锋相对的人慢慢卸下防备,互生情愫,最终勇敢说爱,走到了一起。

02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作者:[中] 刘悦笛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由来以久,《论语》中有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一箪食,一瓢饮”“咏而归”的名句,作者对这一传统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从经集元典、诸子百家,到魏晋玄学、明清小品,唐诗宋词乃至闲书杂册,发见蕴含在美食、闲居、游赏、器物中的,活生生、活泼泼的,以身心同时践行着的悠远的传统。作者通过天之美、地之美、人之美,游之美、居之美、食之美、物之美、情性之美、德之美与文之美这十个主题,构建出中国人的生活美学的立体框架体系。

03

《宋代士民的“花生活”》

作者:[中] 吴洋洋

南宋大臣史正志,专门写了一本《史氏菊谱》,记录了二十七种菊花,反映了整个姑苏地区菊花的种植情况。

在书里,史正志记载了一件趣事,说的是两位历史名人关于菊花凋零时会不会掉落花瓣的辩论。故事的第一位主角是王安石,他曾写过一句“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看到这句话,欧阳修就不太认同了。他和当时大多数人意见一致,认为菊花是在枝头凋零不会掉落花瓣的。就打趣王安石说“秋花不落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

04

《绝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

作者:[中] 曾启雄

在中国文化中,形容不用程度的红色,也有一堆不同的词。赤是指火的红色;朱,比赤的颜色还要深;丹,在甲骨文中,像水井的“井”字,泛指从井里挖出的矿物。所以丹,不只是红色,也指青色、绿色等多种颜色。绯,是指带粉的桃红色。

黄色,在古代长时间担当了最尊贵的颜色。汉朝时,只有皇帝可以住黄色屋顶的宫殿,用黄色的车。大约从唐代开始,黄色成为只属于皇帝的颜色,普通老百姓不可以使用。

05

《山称明月》

作者:[中]  任桃英

唐代诗僧齐己写诗说,“山称明月好,月出遍山明”,他那时候就听说过明月山的美景了。不过此等美景他并没有看到,因为“传闻遭凿后,顽白在峥嵘”,据说那块发光的石头早已被凿碎,早就不存在了。宜春明月山,确实遍布花岗岩,含有大量的石英颗粒,偶尔闪闪发亮。这是不是灯笼所化石头的碎片呢?不少人相信这个浪漫的说法。退一步说,即使明月山不发光了,也不影响它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

06

《古乐之美》

作者:[中]  苏泓月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平时,我们一听到“钟”这个词汇,往往会想起张继的这首诗,自然而然地想到寒山寺里的钟,又或者是钟表的钟。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钟也是一种古乐器。我们人类物质文化的发展,要从新旧石器时代说起,那时,我们的祖先还跟青铜时代搭不上边,还没有系统的交流语言,主要的交流来自有节奏的劳动号子,慢慢地,这些号子就演进成了歌曲。金音汤汤,丝弦清波,那些来自远古的声音,以山以树为梯,降至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