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生活中的微知识】老人摔倒该怎么办?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世纪60年代全国人民学习雷锋,让这种传统美德得到了更大的弘扬。然而,近些年在我们的身边却屡屡发生“老人摔倒不敢扶”的公德缺失怪事。接下来小编带您回顾一下近几年相关的新闻事件。

事件一:老干部摔倒无人搀扶,导致死亡。

2010年12月15日下午1时许,深圳市福田区益田村小区,78岁的市委组织部老干部肖雨生在此跌倒,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值班保安和路人无一上前搀扶。20多分钟后,肖雨生的儿子外出时才发现父亲孤零零地趴在地上,额头磕破流出鲜血,鼻子紧贴地面,已没有了呼吸。肖雨生的儿子质疑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保安人员见死不救。“不是保安人员见死不救,而是不敢去扶。”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保安部负责人称,肖雨生摔倒后有两名女子路过时发现了,值班保安听到她们喊叫后立马赶了过去,但怕承担责任,没有将他扶起来,而是直接去了派出所叫警察。

事件二:老人摔倒在地 无人扶起,病情加重

2010年2月4日晚,江苏南京市台园小区内,一名70岁的老人在回家途中不慎跌倒滚下台阶,瘫坐在地上不停地呻吟,附近有居民看见,却无一人上前将她搀扶起来。“看样子摔得蛮重,大家最好别碰她,万一老人醒来后说是扶她起来的人把她撞倒的就麻烦了,还是报警吧。”人群中有人建议道。就在大家等待警察前来相救时,一名男青年走过来与躺在地上已经清醒过来的老人耳语了几句,想将她扶起来,却被同来的女友拦住:“别多管闲事,当心惹上麻烦。”男青年伸出去的手又缩了回来,随即跟着女友离开了。5分钟后民警赶来用手机拨打120急救电话。40分钟后,急救车终于赶到,医生将老人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救治。

针对“老人摔倒你扶不扶”的问题,记者在长沙市街头做了一次随机调查。被访问者从三个方面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肯定会扶,这是起码的公德。

观点二:不会扶,怕费力不讨好。

观点三:不能马上扶,应先观察情况。

专家支招:

有关专家认为,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方法一:完善立法和社会救助机制,通过完善立法维护帮扶者的合法权益。如美国的《抢救免责法》规定,人们看到别人出现紧急情况时有义务伸出援手,但对遇险者发生的事故不承担责任。

方法二:建立搀扶老人风险基金,在没有相应的救济制度兜底的情况下,面对老人摔倒,如何做到既救助别人又保护自己,使风险降到最低?

方法三:在政府干预下采取综合预防措施,防止老年人摔倒的预防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的调整,即在老人进出的地方安装扶手、去除门槛等;二是老人自身的训练,比如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进行平衡训练。

百科知识:

日常生活中,遇到老人突然摔倒的情况,很多人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是好,下面向您简单介绍一下老年人常见的摔倒原因以及如何施救?

老年人常见的摔倒原因:

中风:因脑血管突然破裂出血,常发生昏迷、偏瘫等;

眩晕恶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颈椎病等引起,一般无意识障碍;

晕厥:因大脑一时性严重缺氧缺血,导致短暂性意识丧失;

心绞痛急性发作;

不慎摔跤骨折及癫痫发作等。

由上述原因引起的突然摔倒,不可急于搀扶,否则很可能“帮倒忙”。如中风者,若立即扶起,只会加重出血症状;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者,患者应平卧,将其扶起反而加重脑部缺血;如发生骨折或脱臼,搀扶会加剧损伤,甚至引起瘫痪。因此,旁人遇见老人摔倒时,应先观察老人的表情、神态,如神志清醒,先询问摔倒原因,然后给予合适的帮助,如果是心绞痛患者,应让其服下急救药,然后送往医院;若昏迷或语言障碍的患者,应立即打急救电话;对呕吐患者,应将其头部侧向一边,以防呕吐物入呼吸道导致窒息。搬动患者时,应一人托头及胸部,一人托腰及臀部,一人托腿及脚部,动作宜缓慢平稳。

内容来源: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生活百科知识库》

《CNKI生活百科知识库》是面向社会公众构建的集政策研学、思想道德建设、普法教育、全民健身、心理健康、科学普及、文学艺术等内容为一体的百科知识资源库,以公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核心,构建“多位一体”的精准化、主动化知识解决方案,满足老百姓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打造全面、权威、有效的知识服务平台。

pc端网址:https://shbk.cnki.net

移动端入口:

趣味答题

在路上发现老人晕倒后应该怎么办?

A.立刻搀扶起身

B.查看老人意识是否清晰,询问摔倒原因,给予合适的帮助并拨打急救电话

C.拍照后发朋友圈

D.不予理会,假装看不到

优秀案例征集

即日起至2022年1月10日,中国知网面向全国公共图书馆馆员及读者,征集关于《CNKI生活百科知识库》应用创新案例,主题涉及优秀使用场景、实际应用案例。我们将从中精选优秀的使用案例,一经采用将发放精美礼品一份。

投稿方式:发送邮件至zht14061@cnki.net

文件格式:word文档;文件命名:姓名+主题+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字数不少于300字

活动奖励: 一套“生活中的微知识”精美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