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文学经典专题
4.10(周一)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当代诗人。
郭小川在长篇叙事诗《一个和八个》中,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考验,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共产党员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八路军指导员王金因为被人诬陷,与三个惯匪、四个开小差的士兵及一个奸细关在了一起。王金自觉地维护共产主义信仰,用实际行动感化了这八个人。他与八个犯人都被判了死刑,但在刑场上,他没有抱怨。敌人突袭时,他在双手被捆的情况下,毅然代替被敌人炮火击伤的除奸科长指挥战斗、救护伤员、转移突围。故事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碰撞,表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献身精神。
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
4.11(周二)
《风满潇湘》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历史小说,首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82年8月分上、下两册出版。
1927年马日事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潇湘。共产党员赵志仁和弟弟赵志高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重重困难的包围下,赵志仁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军内部,发动兵变;弟弟赵志高则组织农民自卫队,坚持在农村与反动武装展开惊心动魄的斗争。他们兄弟二人在党的领导下,出生入死,经受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
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
4.12(周三)
《吕梁英雄传》是当代作家马烽、西戎于1945年应《晋绥大众报》之邀而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取材于1944年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民兵英雄事迹中的一些典型材料,发表后在解放区引起极大反响。
1942年春天,吕梁山下晋绥地区的康家寨遭到日寇的血洗,地主无赖在这种形势下成立维持会,为虎作伥,欺压百姓。共产党员武得民适时来到康家寨,领导群众与维持会展开斗争。民兵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摆地雷阵,袭击日伪军,并发动附近群众起来斗争,最后打下了汉家山据点,将晋绥解放区保卫得如铜墙铁壁一般。
《吕梁英雄传》是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长篇小说,是吕梁革命史的真实写照。
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
4.13(周四)
贺敬之(1924—),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白毛女》是贺敬之于1945年创作的歌剧剧本,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让农民得解放。
解放前的华北农村,贫农杨白劳和女儿喜儿相依为命。汉奸恶霸黄世仁上门逼债,杨白劳含冤而死,喜儿也被抢走。青年王大春满怀仇恨,投奔了八路军。喜儿逃离虎口,躲进深山。旧恨新仇、风霜雨雪使喜儿的头发变白了,她报仇雪恨的意志却更加坚定。终于有一天,八路军解放了杨各庄,汉奸恶霸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喜儿重获自由。
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
4.14(周五)
张志民(1926—1998),当代诗人,直隶宛平(今属北京)人。《死不着》是其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最早发表在1947年的《晋察冀日报》上。全诗分为“五十七年”和“我活了”两部分,以第一人称口吻写成,故事真实感人,语言朴素,形式灵活。
旧时候,有个穷苦的孩子名叫死不着,他从出生那天起就被地主和穷苦折磨着。他去给地主家放羊,地主不但不给工钱,反而让他倒欠钱。他家欠了地主家二斗米,结果利滚利,还不起,地主将他全家赶出门,父亲跳崖而死,母亲远嫁他乡。死不着只得沿街乞讨。后来,穷苦的人民翻了身,过上了好日子。死不着五十七岁当上了新郎。
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
4.15(周六)
吴强(1910—1990),原名汪大同,江苏涟水人,当代作家。
《红日》是吴强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版于1957年出版,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小说以发生在江苏涟水和山东莱芜、孟良崮的三次战役为主线,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这三次战役。
1946年深秋,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开始向华东解放区疯狂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沈振新、政委丁元善率领的部队在涟水与敌主力部队二次交锋后,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战略后撤至山东境内。敌军集中兵力,企图与我军在沂蒙山区决战,消灭我华东野战军。沈、丁部队奉命飞骑前进,赶到莱芜西北的吐丝口地区,配合友邻部队,全歼敌人。
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
4.16(周日)
1961年12月,由当年惊心动魄的狱中斗争的亲历者罗广斌、杨益言所著的小说《红岩》出版,许云峰、江姐、双枪老太婆、小萝卜头……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皆出自该书。
《红岩》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共产党人在极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形势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精神之歌。《红岩》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红岩精神已经深植于几代人心里,仍然散发着巨大的思想魅力和道德感召力。
连环画《红岩》由著名连环画巨匠韩和平、罗盘、金奎、顾炳鑫联合创作而成,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连环画。
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
—更多精彩连环画—
请持续关注《红色故事绘》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