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主题书单】一条家训一生践行 一封家书一族兴旺

颜之推告诫父母要“威严而有慈”,郑板桥叮嘱儿子帮助人要“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庭,重视家教,家训和家书中,有着中华文化的精华精粹。

本书单为您带来从古至今优良的家训家书,希望大家都能从中找到治家启示。

主题书单 

01

《中国家风家训》将家喻户晓的经典范本《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弟子规》做了深入透彻的解读,分成了原文、注释、译文、历史故事、知识点链接等版块,融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弘扬传统文化、亲子共读的良好版本。

在《朱子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宋徽宗时期,朝堂上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叫做蔡京,这蔡京就是一个只会溜须拍马、趋炎附势之人。当时,他和著名诗人王安石同朝为官,王安石主张维新变法,蔡京一直特别支持王安石。但是,他们两人变法的目的却完全不同,王安石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能过得更好,而蔡京则是为了趁着变法,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以供皇帝享用。蔡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那可是无所不用其极,他挖空心思琢磨宋徽宗的兴趣,每天都变着法儿地讨好皇帝。

据史料记载,蔡京主张兴建了不少的宫殿楼阁,都是为了给宋徽宗享乐用的。宋徽宗喜欢花石,蔡京就四处搜刮,供奉给皇帝。一开始,蔡京只搜寻江南一带的花石,后来,他把进贡花石的规模越搞越大,全国各地都要向皇帝上供,百姓苦不堪言。

据记载,当时蔡京亲自主持花石的运送工作,他将船只编码归类,十艘船为一纲,这些船舳舻相接,络绎不绝,源源不断地运往开封。据《宋史》记载,蔡京的这些举动,使得宋朝百姓苦不堪言,就连不少中产家庭都破产了,更别说那些贫困人家了。为了缴纳花石的费用,许多人家不得不卖儿卖女,妻离子散。

蔡京毫无节制的挥霍,弄得国库空虚,财政亏损,为了粉饰太平,蔡京又修改了茶法和盐法,在他的错误决断下,当时的货币政策非常混乱,民间怨声载道,人们将蔡京称为“六贼之首”,人人得而诛之。

……

02

走近一个桃花源,成都东山地区。祖辈的语言,东山客家人传承下来了,祖先的精神,坚韧、务实、尊老爱幼、与人为善,东山客家人也未曾忘却。

成都客家人的族谱中,大都记载了祖先世系、进入四川的经历,还有一部分极为重要,就是家规家训。

我们从《冯氏族谱》中摘出几条,共同体会一下:

“事父母,最宜孝敬体亲,心悦亲志。”

“伯叔尊长,虽贫贱必敬之,背地不可呼名。”

“家贫而资中下,先读而后耕,或商贾贸易,佣工下力,皆可以仰事富贵,勿为卑贱失德。”

“婚娶只论人家贤否,家法如何,读书否也,不论其家赀。”

清朝有一位进士在文章中总结了客家人的特点,他说,客家人以耕读为本,贫穷人家也要让孩子读书,很少有不识字、不劳动的人。

广东的客家人,四川的客家人,南洋的客家人,在世界各地打拼的客家人,身上都流淌着这种精神。

……

03

谢觉哉先生,“延安五老”之一,是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本书为谢飞老师近年潜心整理其父谢觉哉先生的家书选编,涵盖谢觉哉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115封家书。全书百余封书信,纵贯近半个世纪,集亲情、乡情于一体,也从一个家庭的变迁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新。

飘飘:

你提到吃苦问题,很好。

苦与不苦是比较出来的。同样的物质条件,某一地区或某一时代的人以为苦,而另外一时代或地区的人却以为甜。同样,怀有某种思想的人以为苦,而怀有另外一种思想的人却以为甜。

你们学校,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应该是甜的。别的学校没有哪一个比得上。

高粱米是好东西。我国有颇大部分地区以高粱米为主食。三十多前我到沈阳一个大地主家他给我吃大米饭,自己却吃高粱饭,他说大米饭不好吃,可见这是个习惯问题。

你们吃了个把月的高粱饭,想已习惯了,如因吃高粱饭而身体更棒那更使我高兴。

副食品,一般机关都自己种菜养猪,你们那里不会例外。立初说他那系的伙食很好,有肉吃。你们尚未分系,估计也不会差。

你们现在是锻炼:锻炼身体,锻炼思想,锻炼学业。我们用锻炼这个形容词,好像矿石炼成铁,炼成钢,优质钢、合成钢等,是要经过烈火烧、锤子打的。

这当然也可以说是苦,但接着来的是学得了本领,是甜,是高度的无限的甜。

不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苦与甜,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俗话说:“苦尽甘来”,可见甘是从苦中来的。

而且不一定先苦后甜,在那苦时就能尝到甜味。又不一定一甜了不会再苦,任何事体都有困难,现在有将来也有,我们不能有苟且偷安安居中下游的思想,要常找难的事情做,以锻炼自己。

人们常说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苦事,我是参加长征的,现在记忆中感到的倒不是苦而是甜。和苦斗争,本身是件甜事。

父字

九月二十六日

……

04

本书收入董必武家书68封,大部分书信为首次面世,真实呈现了董必武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朴诚作风与优良品格。对妻子的关心,对子女的教育,对亲人的帮助与教导,都在一封封家信书呈现出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董必武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自然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董必武写家书再也用不担心被敌人拦截,字数渐渐多了起来。

只不过,董必武接到的家书里,求他办事的也越来越多。比如董必武的侄子董良埙给他写信,说自己和妹妹董良润想去北京“投奔”他,请董必武介绍工作。

董必武回信说:“我在政府工作地位很高,但我们都是供给制,除个人穿吃住宅不成问题外,不能额外开支。说明这点,使你们知道我们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过去的改朝换代不同。寄生生活更延长不下去。这些你们听起来都不大顺耳,但这是事实。”

董良埙收到回信,明白到北京去的希望已经破灭了!可在乡亲们眼中,董必武毕竟是“京城大官”,求帮助的家书仍然源源不断。

像是董必武的堂弟董贤煦家里遭了水灾十分困难,就写信托董必武帮忙找银行贷款。董贤煦以为凭着董必武的地位,办这点事情应该没问题,没成想被董必武一口回绝。

在回信里,董必武严肃地说:“请你注意,现在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必须为人民服务,除了法律规定的职权外,任何人没有特权”。

尽管董必武严词拒绝了董贤煦,但还是拿出自己的生活费,帮董贤煦一家渡过难关。

……

05

这是一部以家庭、家教、家风为主题的儿童小说。寄居在城里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唐一诺,为了交乒乓球特训班费用和贴补家用,和同学来到青青酒店想打一份小工,没想到突遇检查组,同学们四散逃窜,而他误入冷藏间,后被区教育局副局长发现……

一诺的班级要交资料费了,学委在催促,但是一诺的钱不够。情急之下先借了好朋友蒋松风的钱,答应他第二天还上。哪知第二天会生病呀,没有办法到学校。怎么办呢?今天得还钱啊,有了,让妹妹一言带到学校还给蒋松风就行了。

然而,一诺的这一举动却完全出乎了蒋松风的意料:快要放学时,一言找到了他,手里拿着二十元钱,“哥哥让我今天务必还给你,我要不还,回去后,我哥哥还不知道要怎么批评我呢。”小妹妹的身影远去了,蒋松风被这个言出必行的朋友深深地打动了。

一诺的这个好习惯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原来呀,这是这家人共同的特点,一诺的妈妈以前在乡下的时候做过小学老师,很受学生的喜爱。

学校里有很多老师课堂上不讲完知识,而会把一些知识留到课后,让学生到他们那里去补课,但是补课又都要收费。但是妈妈从来不会这样做,不愿意为了钱而失去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按照小一诺的话来讲,就是“既然收下了这个孩子,就是一种承诺,培养孩子的过程就是履行承诺的过程。”妈妈用自己的行动向一诺展现了“信”的重要性,指引着小孩子前面的路。

……

“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 《颜氏家训》

阅读方法:阅读以上书目,请登录广阳区公共图书馆公众号,依次点击:数字资源—智慧阅读,在页面上方搜索书名,点击“看书”标签,即可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