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啦
花好月好人团圆 家家户户乐团圆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秦统一六国,正月在冬十月,汉初沿用秦历。此后诸朝曾采用商历、夏历,经历代发展,逐渐完善适用夏历。
1913年,民国政府确立正月初一为春节,延续至今。
新春·大吉
-节日习俗-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夕前后有许许多多的传统习俗,伴随我们一起除旧迎新。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不仅限于门神等单调的主题,有着丰富的艺术涵养。
年夜饭
年夜饭,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为 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中国地域广袤,年夜饭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不过一般都有鸡、鱼等食材,各有吉祥寓意。准备年夜饭的过程,也是阖家团圆、情感交流的契机。传统年夜饭须成员到齐,年长者坐首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出游也是很多家庭的选择,外出就餐也颇具规模。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守岁同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年节期间,人们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新年好等吉祥话语。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吉祥·如意
-名家笔下的春节-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鲁迅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
——丰子恺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冰心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沈从文
万事·顺遂
-节日诗词-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守岁》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 辞旧迎新 -
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
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各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蓬勃兴起,沿海地区踊跃创新……
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这一年发生的灾害和事故让人揪心,但一幕幕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
- 接续奋斗 -
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