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荐语】

靠着这种兵团精神,他们在亘古荒原上开辟新天地,建设起一座座军垦新城。 

【书籍信息】

书名:《戍边人》

作者:[中] 王瑟

汽车从新疆喀什市出发后,就进入崇山峻岭中。这里的大山没有一丝绿色,更谈不上拥有茂密的森林。满眼望去,光秃秃的山看着不高,却可以感觉到汽车在一点点地向上攀爬。道路弯弯曲曲,扭来扭去,翻过一座山,再是一座更高的山。看不到绿色,看到的是山坡上一层层各种色彩的土带。有红的,红的耀眼;有绿的,绿的深沉;有黄的,黄的妩媚;有青的,青的严峻。

前行的方向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托云牧场二连。这里地处昆仑山北麓,平均海拔3000多米,户籍人口不足200人,柯尔克孜族人口占连队总人口的 90.1%,也是三师唯一的一个边境牧场。在这样一个偏远到不能再偏远的地方,因为二连西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这就决定了它的特别之处。

这里是祖国的边境所在,这里是祖国的天边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因为这个原因,成为为祖国守边的人。

不知道汽车行驶了多久,从早晨太阳还没升起出发,到太阳已经高过山顶了,才终于看到了二连场部。说它是场部,其实这里就是几幢整齐的平房,一条路穿行过整个场部,四周都是山,是个完全陷在山间的小平地。

放眼望去,场部不远处的小山顶上,破旧的土房依稀可见。同行的人指着它说:“那是解放前国民党驻军守边的哨所,再远处看到的山,就是吉尔吉斯斯坦了。用我们的话说,这时就是国境线了,再迈出一步,就出国了。”

场部里静悄悄的,如入无人之地。安静的场部,眼前的破旧哨所,再远处的国外山川,让人产生一种恍如梦境般的感觉。一种声音响起,才打消了这种感觉。

卡得尔别克·吐尔买买提,柯尔克孜族职工,二连新一代的护边员,他声音嘹亮,说道:“你们好,我是卡得尔别克,欢迎你们来到二连,来到我家。”

本文节选自《戍边人》,作者王瑟,光明日报社驻新疆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新疆作家协会会员。20多年来跑遍了新疆所有的地州市县和绝大部分乡镇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所有师团。利用连续开展11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用6年时间走遍了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的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如此坚持,只为了从最基层和最普通的百姓身上找到最感人的新闻。

作者王瑟在《戍边人》这本书里前言里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历程的:

“风头水尾路尽头。”每次听到人们介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会听到这 句话。说句实话,最初听到这句话时,我头脑里一点感觉都没有,但当我 真正走到兵团的一些团场,走到新疆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后,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所说的艰难与艰苦。

“风头水尾路尽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之初定下的规矩: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也就是说,兵团人当初坚守的地方,都是最艰苦或者说是最荒芜人烟的地方。靠着这种精神,他们在亘古荒原上开辟新天地,建设起一座座军垦新城。

明白了这一点,再回过头来听兵团介绍“风头水尾路尽头”,瞬间就有了一种崇敬的心情。面对一个个兵团人,有了敬仰的感觉。

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奠基人王震将军所写的“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赫然映入眼帘。其道出的,正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红色血脉。

1954年10月,新疆军区遵照军委总参谋部的批复,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多万将士脱下军装,在荒原戈壁上展开了垦荒造田、大兴水利的自给性生产建设。

60多年来,兵团人始终怀抱着建设新疆、巩固边防、报效祖国的初心使命,秉持着为民办好事、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工作生活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用青春和热血,把戈壁变成了良田,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唱响了一曲曲建设祖国、巩固边疆的壮歌,铸就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涵的兵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