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安徽桐城青年,像一个挚友一般,语重心长地给远在万里外的同龄人,写下了十二封信。写下这十二封信的青年,此时还在欧洲游学,还是一个囊中羞涩的青年,默默无闻。
等到“一朝成名天下知”,他的《谈美书简》成了脍炙人口的佳作,而这十二封信也广为流传——这就是我今天要向您推荐的书籍《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者正是《谈美书简》作者、我国著名教育家朱光潜先生。
我们继续聊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
虽然过去了将近一百年时间,但朱光潜写下的这十二封信,充满真知灼见,对于中国当下的青年们,仍然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朱光潜先生首先向广大青年们谈到了读书这个话题。
他认为,青年要有“一种正常嗜好”,要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这样就可以抵御“恶习惯引诱”。“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因此要赶紧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朱光潜先生还对青年说——“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
“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朱光潜先生还对青年们谈到了烦恼这个话题。
他认为烦恼从根本上来讲,是“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往往会喜欢胡思乱想,生出许多没有必要的烦恼。
所以“一个青年应该活泼泼的,不应该暮气沉沉的,应该努力做学问,不应该把自己的忧乐放在心头”。
为此,朱光潜先生举了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例子。
“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自杀,幸而他的文机动了,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自杀的念头也打消了。”
并进一步说,青年“发愁时并不一定要著书,你就读几篇哀歌,听一幕悲剧,借酒浇愁,也可以大畅胸怀”。
接下来,朱光潜先生又向青年学子们,谈到了一个大家都特别关注的话题——大学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
朱光潜先生认为大学择校问题,是“人生一大关键,所以,值得你慎而又慎”。
“学校文凭只是一种找饭碗的敲门砖”,一切其实还要凭借真才实学。所以,面对“这些多如牛毛的大学”,朱光潜先生建议广大青年们,应该要把握两个标准——就是“诚恳的良师与和爱的益友,所以选校应该以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如果能得这种学校空气,无论是大学不是大学,我们都可以心满意足”。
朱光潜先生还认为,大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同样重要。为此,他给广大青年的建议是——“任何科目,只要和你兴趣资察相近,都可以发挥你的聪明才力,都可以使你效用于社会。所以你选课时,别的问题都可以丢开,只要问:‘这门功课合我的胃口吗?’”
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让人保持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
最后,朱光潜先生语重心长地对青年们,谈到了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
他说自己“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
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再比方生死,这又是多么简单的事,无量数人和无量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
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决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
青年们要“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同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它们时而庆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它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决不追究生活是为着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特薄,把它们供人类宰割凌虐。在它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因此,朱光潜先生建议青年们要“顺着自然的本性生活”。
朱光潜先生又说,自己“平时很欢喜站在后台看人生。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它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我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看西施、嫫母、秦桧、岳飞也和我看八哥、鹦鹉、甘草、黄连一样。
我看匠人盖屋也和我看鸟鹊营巢、蚂蚁打洞一样,我看战争也和我看斗鸡一样,我看恋爱也和我看雄蜻蜓追雌蜻蜓一样。因此,是非善恶对我都无意义,我只觉得对着这些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
比如说,朱光潜先生说自己“遇见一个小外交官,他的上下巴都光光如也,和人说话时却常常用大拇指和食指在腮旁捻一捻,像有胡须似的。他们说这是官气,我看到这种举动比看诙谐画还更有趣味”。
“在闲静寂寞的时候,我把这一类的小小事件从记忆中召回来,寻思玩味,觉得比抽烟饮茶还更有味。”
所以,朱光潜先生建议青年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自己的人生,这样就可以发现很多乐趣。
朱光潜先生呢,并不是一个故作高深的道学先生,而是一位学识渊博、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他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里,还聊到了很多非常有趣的话题。如果您感兴趣,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吧。
本期图书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刘勋
总编:昆石
主播:罗洋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