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国际大学生节丨激扬青春,承接未来

“国际大学生节”又称“世界大学生节”“世界学生日” “国际学生日”。1946年11月17日,世界各国学生代表在布拉格召开全世界学生大会,将每年的11月17日定为“国际大学生节”。

节日设立的最初目的是纪念反法西斯的大学生运动,倡导一代代年轻人记住学生们为争取和平、民主、进步而做出的努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大学生节的意义已经超越了铭记历史的范畴。如今的大学时代早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时代。这是一个尊重个性也张扬个性的时代。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此生泰山重,勿作鸿毛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我们应有“唯我一人亦要将此火高高举起”的信仰,勇担使命,奔赴未来。在此,向青春梦想致敬,为您安利几本好书!

01《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作者:《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编写组

本书是新时代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故事的优秀读本,在《中国青年报》连载后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书以“当事人讲当年事”的方式,收录了25篇采访实录,全景式地展现了1983年12月至2019年7月间,习近平同志在不同领导岗位上与青年大学生交流交心交友的故事。三十多年来,习近平同志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关注、关心、关爱始终如一,他勉励大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跟党走,“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绑到一起”;他嘱咐大学生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自讨苦吃”,“敢闯新路、敢创新业”,“在社会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他寄语大学生们争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通过这些交流,青年学子们深切感受到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走好人生路指明了正确航向。

02《清华园日记》

作者:季羡林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日记,是当年季先生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系作者最具体的生命痕迹的记录,这构成了《清华园日记》独特的价值。

03《许渊冲西南联大日记》

作者:许渊冲

作者许渊冲系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西南联大首届毕业生,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其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了韵体译诗的理论与方法。2014年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本书收录了作者在西南联大求学时期的珍贵日记,其中包括部分英文日记。这些记录真实地再现了许渊冲求真、求善、求美的大学生活,呈现了许先生作为学界翘楚,在学生时期对于学术、专业的高标准严要求。作者通过将其“平凡又不凡的大学生活”忠实记录下来的方式,使读者得以从一个意义非凡的角度来了解西南联大,了解学者们的大学生活,并从中汲取积极求知、努力向上的正能量。

04《大学之年》

作者:子道

本书是作者子道结合自己的求学、就业、成长经历写就的一本反思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活的书籍。时隔14年,作者不回避当初自己求学、求职、工作、人际关系中的迷茫和困惑,将累积起来的各种想法和盘托出,期望帮助年轻的小伙伴们利用好自己宝贵的大学时光,为积累真正的学问和美好的回忆而努力。

05《生于1968 · 我的清华》

作者:唐前锋

清华名人辈出,充满回忆,哪怕一条简单林荫路、一栋普通教学楼都写满了故事。本书用趣味的文字、简洁生动的漫画再现了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活。主人公乘火车从南方到首都,在最好的年华走进这所桃李满天下的高等学府,与天南海北的同窗一起体验大学生活,特色军训、周末舞会、老乡聚会、友好宿舍……点点滴滴都能让读者带入到自己的大学年代。

06《追梦》

作者:孙立  宋定国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青年郑云飞考入大学,从此拉开人生崭新的一幕。本书力求真实地表现当年的大学生活,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求知的强烈欲望,对真理的探求,对理想的憧憬,同时也精确地刻画了人们内心的迷惘、痛苦,十分贴切地折射出新三届大学生励志、奋斗的时代烙印。

阅读方法:阅读以上书目,请登录“广阳区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依次点击“电子资源”—“书香广阳”,在跳转后的页面右上角搜索书名即可阅读。首次登录点击“试看”,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后可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