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者,政之本也。”中华廉政文化源远流长,并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不断丰富。
廉政文化,正是以廉洁为核心、以文化为载体、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内容的文化。
反腐倡廉,自古有之。从古代一些清官廉吏所著诗词中,可以看出他们淡泊名利,清心直道;关心民瘼,体恤民疾;公正廉洁,励精图治,深受老百姓的拥戴和推崇。他们或为表白心迹志向,或为警示自身慎独,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充满正气的诗词。这些诗词传诵千古、流芳百世。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砥廉哲理启示:
菊花虽已凋谢残落,但在那寒风霜雪中却仍有傲立不屈的菊枝。作者以“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赞美菊花的傲骨耐寒。以至于后人常常用这一句诗来比喻和赞赏有气节的人风骨凛然、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品格。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砥廉哲理启示:
王昌龄的这首诗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客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景象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也告诉我们这样的砥廉哲理。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员,就必须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即在心灵深处清心寡欲、一尘不染,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砥廉哲理启示:
高尚的情感和坚韧的意志,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要像石灰那样,顶住千千万万的诱惑,经过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的磨炼,才能够形成,并且将清白留在人间。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砥廉哲理启示:
青山不是咬住就可以,而是咬定后时时刻刻一丝一毫都不放松。不论是锻造坚强党性、涵养为民情怀,还是基层一线砥砺本领,抑或是恪守原则底线,都呼唤一以贯之的久久为功。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砥廉哲理启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李商隐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曾经使多少人为之感动,为之感慨。这两句诗原本在于写相思之苦,并表达出至死方休的坚贞爱情。但是,同样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砥廉启示。我们的人民公仆,作为先进分子,理应像春蚕一样,为了百姓幸福,为了社会进步,无私奉献,吐完最后一缕丝;理应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有境界者成高格——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为官品格与为官境界论》
本书是一部探讨为官品格与为官境界的著作。这本书有两个比较突出的优点:首先,就是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对中国传统为官者的品格以及新时代为官者品格进行了论述。其次,对为官者境界的三维度分析比较有创新性。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品格的力量与人生境界;第二章,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为官品格与为官境界的孕育土壤;第三章,中国传统为官品格与为官境界思想之历史钩沉;第四章,新时代为官品格的继承与重塑;第五章,新时代为官境界的解析与构建。
《清官——中国古代的“好干部”》
本书以流畅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古代54个清官,从清、正、廉、洁、勤、俭、智、法、民、明等十五方面全方位、立体式解读了这些清官的为政之道。各级党政干部可以从学习借鉴中国古代优秀廉政文化的角度,吸取其中的精髓。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让人想看、也能看得下去,让读者能够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有所思,有所想。
《民间反腐与防腐——国情调研的系统化思维》
本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大量的调研资料,站在国情调研系统化思维角度,对网络环境下我国民间反腐与政府反腐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着重从网民的反腐热情、网络反腐功能设计、专业反腐机构网站建设以及网络反腐防腐模式的运用、民间网站的反腐成本以及公民网络监督的合法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民间反腐与防腐正在成为公众参与腐败治理的一支新兴的体制外社会力量。
《勤俭廉政》
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俭节约、廉明正直著称于世,他们以劳动自立自强,形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质品质。“俭以养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说则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因为无“廉”则不“洁”,无“廉”则不“明”。“廉”的本义是在取舍之间,取道义,舍邪心,严格自我约束。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勤俭廉政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