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人自扰指平庸的人无事生事,自找麻烦,自讨烦恼;多用于讽刺愚昧或神经过敏的人。
成语故事详解
唐睿宗时,朝廷中有个监察御史叫陆象先。他为人宽容,才学很高,有一次他触怒了唐睿宗,被贬到益州任大都督府长史。
陆象先到任以后,对老百姓十分宽厚仁慈,他的助手韦抱真劝他说:“这地方的百姓很难管教。你应该用严厉的刑罚来建立自己的威望。”陆象先说:“我的看法和你完全不同。老百姓的事情在于治理。你治理得好,社会安定,老百姓安居乐业他们便会服从你。”
有一次,一个小官吏犯了罪,陆象先只是训戒了他一顿,而他的属下认为处理太轻,应该用棍子责打。陆象先严肃地说:“人都是有感情的,而且每个人的感情都相差不远。我责备了他,他难道会不理解我的话吗?如果一定要用刑的话,一定从你开始。”那个属下听了,满脸羞惭地退了下去。
后来,陆象先曾多次对他所管辖的官吏们说:“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只是有一些见识浅陋的人,平庸无能之辈,自己骚扰自己,结果把一些很容易解决的事情也办糟了。我为的是要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以后就可以减少许多麻烦。”
故事寓意
“庸人自扰”常用于指平庸之人,无事生非,自寻烦麻烦。“庸人自扰”之事,在社会屡见不鲜,吵架、斗殴,虽可能各有各的难解问题,但究其根底,必有一方甚至双方是“庸人”,才“扰”了自身“扰”了他人。富有富麻烦,穷有穷困顿,成语告诉人们,若想乐消遥,不可做庸人。看得开,看得透,则烦恼必少。退一步,“海阔天空”才是精明之人的明智之举。
人物介绍
陆象先(665年-736年),本名陆景初,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唐朝宰相,门下侍郎陆元方之子。
出身吴郡陆氏太尉枝。考中进士后,授扬州参军,迁洛阳县尉,入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在太平公主的举荐下,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不肯依附太平公主,拒绝参与政变密谋。先天政变之后,进封兖国公,出为益州长史、剑南道按察使,历任河中尹、蒲州刺史、太子詹事、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同州刺史。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病逝,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