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为: 首页 > 最新发布

清明思故,万物生长

发布时间:2025-04-07

清明思故,万物生长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QINGMING 

清明简介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也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寒食节的渊源颇深。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有学者认为寒食节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在新火未到之时禁止生火。

我国清明扫墓的传统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战国时期,扫墓习俗盛行。到了秦汉时期,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唐玄宗更是将寒食节扫墓定为当时“五礼”之一。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老百姓把扫墓延长到清明节。朝廷也正式规定,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放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唐诗,就是描写当时清明的场景。

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将祭祖扫墓、寒食节风俗与上巳节踏青等活动相融汇,人们在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清明节,还增加了踏青、放风筝等野外健身活动。在明媚的春光里,人们在祭拜祖先之余,驰行于青绿山野,是对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洗礼。



 QINGMING 

清明物候


西汉《淮南子》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意指此时天地之间豁然清朗,明净光洁,处处潜藏着生机。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万物生长的清明,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区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融融。

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以4月5日最常见。此间的天气,南方与北方好似两重天,北方干燥少雨,南方湿润多雨,但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

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又是重要的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节气与节日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QINGMING 

清明习俗








祭祀扫墓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所供祭品主要为时令的特色食品。




标祀

标祀又叫“清明吊子”,每年清明节,各家各族祭扫完毕,往往在墓前或坟头上插一根用竹子或柳条做的标竿,表示已经有过祭祀。有的人家会在标竿上糊些长条白纸,有的人家会挂些楮钱,有的人家则既糊白纸又挂楮钱。




踏青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有益身心。




食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QINGMING 

清明养生






宜饮食


饮食方面

饮食方面,宜用清补之品,春季肝气旺盛,食酸易致肝气更旺,影响消化功能。脾胃虚弱者少吃性寒食物,以防阳气生发受阻。菊花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代茶饮,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将冬季体内积存的寒邪散发。


起居外出


起居外出

清明时节,天气转暖,细菌、病毒极易滋生,是呼吸道传染病和肠胃病多发季节。起居、外出,应注意添减衣物,“勿极寒,勿过热”,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不扎堆、不聚集等良好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如遇不适,应及时就医。




 QINGMING 

清明诗词





清明时节的雨打湿了禹禹独行的晚唐杜牧,也淋湿了我们千百年,这首《清明》也因此成为清明诗的千古绝唱: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的雨也濡湿了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衣衫,萌发诗人对短短人生的思索,这首《清明》显著的特色是对比和用典,生之美好、死之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一夜清明雨,敲打着渐渐发白的窗棂,淅沥雨声里仿佛传来故乡的消息。客居繁华京都的南宋陆游,一夜无眠听春雨,不由唤起怀乡情思,遂成这首《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QINGMING 

清明散文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丰子恺《清明》


每逢清明,就会想到杜牧在安徽池州写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据说,此诗一出,全国范围内至少有七八个名叫杏花村的地方,声称杜牧所写的,即是他们的村子。其实,这首诗是否为杜牧所写,尚存疑问,不过,大家都来认领这首诗,除了商业和旅游的考虑外,也是因为这首平白如话的诗,实在是好,好在内涵隽永,好在韵味悠长,好在末句的“牧童遥指”,给读者以很大的想像空间。正因为是好诗,才千古流传,脍炙人口,正因为是好诗,才争着抢着,为乡土增光吧?

写清明的诗很多,写清明的好诗也很多。但是,画清明的画却很少,而像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那样宏大题材的作品,更是绝无仅有,可人们在清明时节,很容易想起来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却很少想到珍藏在故宫的张择端的这幅清明画。这幅画和这首诗,同写清明时节,清冷与火热,沉重与喧嚣,抑郁与亢奋,低调与昂扬,给人留下的感受,绝对是截然不同的。

也许因为所有写清明的诗,由于寒食的缘故,由于祭扫的缘故,更由于暮春天气乍暖还寒的缘故,诗人的笔下,难免要流露出来淡淡的哀愁,浅浅的伤感,这就是“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精神状态了。然而有可能一睹这幅以北宋首都汴梁为背景的《清明上河图》,那就是另外一种极阳光,极欢畅的清明,不但绝不会“断魂”,而且会全身心被吸引到这个宋代的开封城里,投入简直是嘉年华式的节日盛会中来。同为写清明,诗和画却能让人生出不一样的感情,这大概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李国文《一首清明诗与一幅清明画》




 QINGMING 

清明名画







《月曼清游图》陈枚(清)


《驭马踏青图》王振鹏(元)





“让阅读增长智慧”








关注广图,爱上悦读


关注广阳区图书馆网站

http://gytsg.org.cn/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咨询电话0316-2630523


请前往微信公众号完成此操作